close

  首席評論理解適應“新常態” 辯證看待“強刺激”
  □伊歌
  今年以來,每逢國家統計局發佈月度、季度經濟統計數據後,總會引發財經輿論場的一番熱議,爭論焦點和政策推演總是驚人地相似:國內生產總值(GDP)增速是否正常、宏觀經濟政策是否應當放鬆、是否降低存款利息或存款準備金率……
  國家統計局昨天發佈三季度的數據:GDP同比增速7.3%,較二季度降0.2個百分點。有記者問:“未來會不會有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?”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如此回答:“經濟運行中間仍然體現出比較大的下行壓力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既要保持定力,繼續加大改革和結構調整,同時也要進行適度的預調、微調,力爭把經濟穩定在一個合理、合適的區間,為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穩定的環境。”
  記者以“強刺激”發問,官員卻以“區間調控”作答,看似答非所問,實際上反映出財經輿論場與決策層對“新常態”、“區間調控論”等的認知落差。儘管決策層反覆強調要適應“新常態”,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,強調區間調控只要有就業、增收入,增速比7.5%高一點或低一點都可以接受,還強調調控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而是有針對性地“噴灌”、“滴灌”;然而,財經輿論場仍聚焦於“強刺激”,尤其是貨幣政策是否“大放水”。
  執著於GDP增速的“高一點或低一點”,期盼著貨幣政策“大水漫灌”,其實是未能理解和適應經濟運行的“新常態”,對“強刺激”也缺乏辯證認識。以三季度的數據為例,雖然GDP增速稍降,但就業已超額完成全年1000萬的目標,用“舊常態”的眼光來看並不正常,但以“新常態”中產業結構優化、第三產業比重增加來看就十分正常。在增長速度換擋期、結構調整陣痛期、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“三期疊加”之下,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、中低速增長轉型,一些原來因高速增長掩蓋的問題會集中暴露;繼續簡單地以“增長放緩就貨幣刺激”的思路看待經濟運行和分析政策走向,無異於緣木求魚。
  實際上,當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往往受制於經濟體制,因此還要權衡未來的改革策略。比如,全面降息需要考慮會否刺激過剩產能的重新膨脹,是否合乎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目標和路徑。又比如,目前奇高的存款準備金率,是將準備金作為人民幣升值後的“蓄水池”,如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尚未形成,又無大規模資金流出而貿然降準,會否再次造成資產價格膨脹。因此,儘管降息降準並非改革的對立面,但在兩者之間審慎權衡以相互配合方為上策。在“新常態”下,要有足夠的容忍度和政策儲備以應對經濟放緩;從長遠著眼,則應通過“強改革”提升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。
  兩個月前,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透露:“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好轉,外界有人議論,是不是因為我們推出了‘強刺激’?”而他的回答是:“我們的貨幣政策一點沒變寬鬆,唯一的‘刺激’就是強力推進改革。”  (原標題:理解適應“新常態” 辯證看待“強刺激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hbjdbpqrkinc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